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风文苑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2017/12/11 11:33:00    作者:苏贤益    来源:普洱市纪委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在艰苦条件下发奋读书的情景,无论在知青眼中,还是在当地群众的印象里,挑灯夜读,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贯穿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曾经担任过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革委会主任的梁玉明说:“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近平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时候在我们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近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晚上看书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但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热情。我们都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

1969年1月13日,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从首都北京“上山下乡”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梁家河乡亲们,把他们都看作是来自首都北京的“娃娃”,因此对他们格外关照。而对尚属少年的习近平同志来说,当时身上背负着“黑帮子弟”的沉重包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加上家庭原因,要在插队时“大有作为”,做出成绩,对习近平同志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虽然开初也有过不适应和迷茫,但习近平同志很快走出困境,扑下身子,扎根农村。特别是面对一个个知青招工返城和离队当兵,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定力,树立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在梁家河和赵家河带领群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天斗地”,短短几年内做出了骄人成绩,并经受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习近平同志能够在陕北艰苦的山沟沟里坚守七年,从和他一起下乡的知青、当地群众及知情人的访谈回忆中可以看出,首先是陕北的黄土地接纳了他,陕北人民给了他温暖。而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沉着稳重、求真务实、知恩图报、勤学善思的优良品格支撑着他迈过一道道坎,爬过一道道坡,始终坚信“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最终长成一棵顶天立地,能为十多亿中国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每篇访谈基本上都提到了习近平同志在当知青的七年中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的事情。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在广阔的农村,能够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同时,还能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把劳苦置之度外,一心苦读“圣贤书”,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习近平同志却做到了。

“近平特别爱看书,他的炕上都是书,一得空,就捧着书看,干了一天的活,累得不行,他还是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的房东,梁家河村民吕侯生说。

读书增长智慧,成就梦想,这是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得出的结论。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躬耕与苦读,不但使习近平同志收获了人生的丰硕果实,也使习近平同志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方法。习近平同志的学问,就连当时著名作家路遥那样以读书写书为生的文化人都感到惊叹:“他年龄比我小4岁,知识面比我广得多,志气比我高得多。”

中国作协会员曹谷溪在访谈中介绍,当年习近平同志曾对路遥和他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

因为勤学善思,当习近平同志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的沼气建设,便结合实际联想到陕北人民无柴烧的现实,便有了到四川学习沼气建设,在梁家河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陕北人民的烧柴、照明等问题。

因为习近平同志体验了群众的苦,他才坚定信心,将来一定要从政,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建设淤地坝、打井、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办识字班等。离开梁家河后,尽力协调支持梁家河通电、建学校。当村民因病找到他,他出钱为他们治疗。他牵挂着村里的残疾人灵娃,离开18年后再会到梁家河,忘不了去看看灵娃,给贫穷的孤儿寡母留下一些钱物。

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纵观习近平同志的成长历程,无论在人生的那个阶段,不管是艰苦的七年知青岁月,还是在中央机关和省市县主要领导岗位,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习近平同志始终不忘初心,一直把读书学习作为身体力行的重要事情。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他成为大国领袖之后,在深化改革、建设小康、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和国防外交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中,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华民族追梦筑梦的艰辛与快乐。

当下,有好多人觉得没有时间读书,读书时间被应酬和娱乐代替了。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认真体会习近平同志求知求索的精神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乘风破浪,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确立了“四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审时度势,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整肃纲纪,纠正“四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严肃了党风政风,赢得了党心民心。

英国作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同志作为大国领袖的风范,与他坚持读书学习,身体力行地“学思践悟”是分不开。据梁玉明回忆:“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时间,近平还阅读了大量书籍。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他看得真是太多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作为基本形式,以事实作为依据,立足革命老区陕北的黄土地,真实再现知青生活,集中展示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岁月,充分体现习近平同志与老区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读了以后,不但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贫穷落后,了解那代人的艰辛、淳朴和奋斗历程,还给人留下许多思考和启示。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使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对读书学习又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193号